+发表新主题
查看: 1979|回复: 0

【民俗】南诏镇东关民俗活动——舞狮

[复制链接]

【民俗】南诏镇东关民俗活动——舞狮

[复制链接]
阿桐说 发表于 2014-6-23 14:40:02 浏览:  1979 回复:  0 [显示全部楼层]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狮子是一种凶猛的野兽,毛黄褐色,生活在山林里,捕食其他动物,但这种凶猛的动物,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传统民俗中,却是辟邪驱魔、兴隆祥瑞之灵物。民间根据狮子的形态造型,模仿其起落腾跳的姿态舞动,称为狮子舞,俗称舞狮。

狮子的造型分为南狮和北狮,北狮造型酷似真狮,全身披金黄色毛,矮小灵活;南狮则分“佛装”和“鹤装”。诏安县志记载,清代至民国期间,每逢年过节、迎神赛会均有舞狮节目,山区的客家所在地和县城的东关尤甚。

诏安东关的狮子为南狮造型,脸型及嘴部较阔,下巴可活动,为南狮中的“佛装”。东关的狮子造型与其他地方的南狮造型又有不同,可说是龙和狮造型的概括与浓缩,整个狮子形象威猛,身长约2.5米,狮头连脖子高约1.3米,狮头内撑粗竹竿,供舞者把握旋转,狮尾长约1米,似竹耙状,脖子及腰身为软结构,以便自由摆动,两个舞狮人分前后裹在狮子造型的里面,脚包扎成狮脚状。舞狮有固定的步形步法,狮头狮尾配合默契,整个过程要表现出狮子的“喜、怒、哀、乐、动、静、惊、疑”等八态。舞狮的队伍庞大,队伍前擎一面大旗,潮州大锣鼓开道,“仙童”手持铃球引导。舞式有母子狮、雌雄狮和三狮戏麒麟等,根据鼓点的明、快、轻、重、慢有序表演,狮子们相斗或戏耍,时蹲时跌,或就地打圈,或往来驰突,或倒地啃足、咬尾、昂首,仙童则持球逗乐,或手执钢叉与狮搏斗,左闪右躲,一招一式,俱显功夫,每次都引来众多的观众。

诏安传统的舞狮活动也带有辟邪喜庆的寓意,作为一种传统民俗,众说纷纭。

相传中国古代常有瘟疫肆虐,其后有一独角兽出现,瘟疫便消失,于是古人称那头独角兽为“年兽”,年兽行动时响声如雷。由于此年兽造福于人类,以后民间每逢秋收或节庆,便以竹枝制成年兽,并涂上鲜艳色彩,配以大锣大鼓到各家门前舞动,以作“辟邪”,也因此盛传各地,逐渐演变为舞狮。

有关舞狮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汉书.礼乐志》,其中提到的“象人”,据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:“象人”即扮演鱼、虾、狮子的艺人,由此可见,最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,但多在宫廷表演,至南北朝时,民间开始流行狮子舞。到了唐朝,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,称为“太平乐”。宋代的《东京梦录》以及明人张岱在《陶庵梦忆》中都介绍了舞狮的盛况。

诏安东关的舞狮,据说是清代东关的林壬(清光绪3年丁丑科进士、翰林、官至山西正主考)引进创新而成的。林壬于1885年(乙酉科)在山西任正主考时,曾在太原目睹当地的舞狮盛况,对此很有兴趣,因此,当他回家省亲时便与东关灯笼街的纸糊艺人一起磋商,模仿借鉴太原狮子的造型并加以改革创新。自此,清末民国期间东关盛行舞狮,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日“速报爷公生”(民俗)时,舞狮活动更是隆重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舞狮作为庆典或节日的一项活动,仍受到政府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,也曾拍摄成电影和录像,上世纪九十年代,东关的舞狮还多次赴厦门、漳州表演和参加各种庆典活动,并得到好评,特别是在1991年的漳州首届水仙花节期间,诏安的舞狮更是引起轰动饮誉漳州。东关街人,自小便耳闻目睹舞狮的盛况。当时,大人在舞狮庆典,小孩子也不甘落后,用两个盛木炭的空竹筐,连上两条绳子,宛然也成了狮子,学着大人的样子舞动一番,就这样一代代的传承,培养了众多的舞狮好手。现在东关的狮子造型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工艺,把现代的声、光、电等应用到狮子的制作上,如今的狮子造型目光如电,色彩斑斓:舞狮中还结合中国传统武术的表演和“公背婆”的节目,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喜爱,这就是诏安南诏经久不衰的传统民俗——舞狮。

而今,每逢节庆,特别是每年元宵佳节,诏安东关“舞狮队”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节目,为节庆增添气氛,热闹非凡,大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。


民俗活动的延续是传统文化的继承,几个大狮子的欢腾跳跃,平添了节日的喜庆和热闹,是平安吉祥的象征,更是国富民强的体现,愿舞狮这种传统民俗活动能代代相传。





诏安集合网管理员账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管理员

179

回帖

0

听众

0

收听

管理员

积分
1061
猜你喜欢

   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诏安集合网 ( 闽ICP备11004286号 )

    GMT+8, 2024-5-2 18:59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    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    用微信扫一扫

    诏安集合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