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围披风的小蝴蝶 于 2017-8-1 10:50 编辑
前言 有些孩子走路早,有些晚,
但超过一岁半还不会走,或者容易摔倒, 父母可要当心! 有一名女宝宝,超过17个月还走不稳,而且容易摔倒,一查是“髋关节脱位”。 因为发现太晚,必须手术复位。 医生说,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,6个月内发现,可避免手术。
本期专家 康映泉 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,小儿骨科硕士,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小儿骨科分会委员,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小儿骨科工作委员会委员,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委员会小儿骨科学组委员,福建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委员、秘书。
擅长: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、四肢畸形、骨折等骨科疾病,骨与软组织肿瘤、脑瘫的治疗。
门诊时间:福建省立医院门诊周二下午。。
孩子走路晚,并非缺钙
“好多孩子一检查是‘髋关节完全脱位’,但都太晚发现了。”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康映泉说。
家住泉州泉港的玉儿(化名)就是如此。康映泉说,玉儿从小站立就晚,到了1岁多了还不会走路,而且容易摔倒,双脚似乎没有什么力气。家长以为孩子只是走路晚,也没太在意。玉儿15个月大时,当地医生建议家长给宝宝补钙,这样走路才有力气。但补钙到17个月,玉儿还是不会走路。他们带来省立医院检查。
玉儿的手术照片,17个月的她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恢复期。
这是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,被诊断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。因为发现较早,采用了Pavlik吊带矫正治疗。
“左侧髋关节完全脱位,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。”康映泉说,孩子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,普通的矫正已经不起作用,只能通过手术复位。之后还要戴6个月的石膏加以固定。
经过治疗,现在孩子走路、跑步看起来都正常,但髋关节发育并没有完全恢复,还要定期复查、随访。
已发现不治疗,父母追悔莫及
让人更可惜的是,福州有一名宝宝,在1个多月就发现了“髋关节脱位”。康映泉医生接诊后,给宝宝穿上一件特制的“吊带衣”,把宝宝的双腿固定住,这是Pavlik吊带矫正。
但这项治疗,一个半月内不能洗澡,家中长辈心疼宝宝,关键是他们觉得宝宝目前看不出有何症状,就让孩子把“吊带衣”脱下,不穿了。
宝宝6个月大时,再来检查。康映泉让其做了一个x光检查。这时候,父母看见片子上一根骨头脱出来,孩子右侧的髋关节完全脱位。他们这才追悔莫及。 但因为耽误了治疗,宝宝必须住院,先牵引,再打石膏固定数个月。
儿科门诊2/3都在咨询此病
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儿骨科医生,康映泉多接诊儿科骨科疾病。他每次30多人的门诊中,约有2/3在咨询“髋关节发育不良”。
康映泉主任说,“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”的发病率约为1~3‰。近年来,因为新生儿的42天体检,越来越多的髋关节发布不良的孩子被筛查出来。但也有不少漏诊的病例,一是基层儿保体检医生意识不够,二是光靠手法检查,也会遗漏。
3个月内发现治疗最好
他说,髋关节发育不良不治疗,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影响。越早治疗效果越好。若在幼儿阶段尤其是在婴儿期6个月前及时干预,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。特别是3个月内的宝宝,及早矫治,大部分孩子可完全正常发育。
如果经过诊断,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根据年龄大小,每个阶段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: 6个月之内的宝宝:年龄越小骨头的生长潜力越大,医生只需采用Pavlik吊带固定,多数孩子就可以完成脱位关节的复位,不需要手术干预。特别是3个月内的宝宝,及早矫治,大部分孩子可完全正常发育;6个月~1岁半以内:在复位之前要通过牵引,再用石膏固定数月,进行矫正;
1岁半~2岁以上:因脱位时间长,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挛缩,就需要行关节切开复位。根据病情轻重,必要时还要进行骨盆截骨手术。
这样自查,及早发现
康映泉医生说,家长在家可通过“蛙式外展”等方法,来自查孩子是否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:
1、蛙式外展
将小孩平放在床上,观察双腿是否等长,再将小孩屈膝屈髋,并向外展开髋关节,正常小孩的膝盖外侧可以接近床面。如果腿张不开,不能放平需要注意。
2、患侧下肢比健康的短,两边臀纹、腿纹不对称,蹬腿无力,活动患腿时有弹响感。
臀纹、腿纹不对称
3、小儿开始学步走路时,如发现小儿步态不稳,上半身一摇一晃,或者像鸭子走路一样,左右摇摆,而且容易摔倒,爬楼梯困难需要及时检查。
4、此外,家长也可结合孩子出生前是否有羊水偏少、臀位,以及父母或者哥哥、姐姐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病史等综合判断。
如果存在上述情况,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相关B超(6个月以下)、X光(6个月以上)等检查进行确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