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发表新主题
查看: 2164|回复: 0

[行政新闻] 诏安新闻|白叶竹编:漂洋过海的“百年手艺”

[复制链接]

[行政新闻] 诏安新闻|白叶竹编:漂洋过海的“百年手艺”

[复制链接]
小新 发表于 2017-8-8 09:01:18 浏览:  2164 回复:  0 [显示全部楼层]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9840bb2a6aa01af279d206.jpg


暑假一到,陈文福的子女们都会帮忙编竹编


    都说盛夏时节农事忙,对于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的村民而言,更忙的活计却在“五指之间”——手指灵活地在还带着泥土味的竹条间往来穿梭,一气呵成。


   这个竹编的绝活是白叶村流传了上百年的“拿手好戏”。早在明清时期,诏安人就开始做起竹编行当,将其作为外出经商时运输土特产的包装物。


   如今,经过一代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和创新,百年前的竹编依然在白叶人手中流转。大山里的竹子、藤蔓经过村民们灵巧的双手编成了一件件竹篮、竹篓、竹筐,甚至编成一些精美的工艺品。今年3月,太平白叶竹编入选诏安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,为这门古老手艺增添了荣光。

“老”工艺:

五代人的温柔匠心

    位于诏安县太平镇的白叶村以山地为主,林木茂盛,竹藤资源丰富,竹编、藤编历史悠久,全村6000多人口中,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竹编、藤编制作工艺。


    可是,似乎没人说得清竹编何时兴起,流传至今具体有多少个年头,只知这门手艺由来已久,甚至有些人家长期以来都以此为生。不过,村民陈文福却清楚地知道,这门手艺传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。


   “听祖辈们说,以前白叶村山多田少,仅靠农田种植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,许多人外出讨生活。后来一部分在广东谋生的村民返乡时,也把竹编的技艺带回来,大家开始琢磨如何利用大山里的自然资源发展这门手艺。”陈文福告诉笔者,作为白叶竹编这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,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竹编,从最简单的杯垫开始做起学习一招一式,练就了一身“童子功”。


    因为陈文福祖上是全村最早制作竹编的那拨人,而且代代相传至今,陈家子弟都将这门手艺当成了传家宝,甚至连村里的乡亲都会把家中的小辈们送到陈家好好“调教”一番。当初陈文福刚上小学那会儿,在家里和他一起学习竹编手艺的就有十来个同龄的小伙伴。


   “小时候刚接触竹编觉得蛮有意思的,像做手工游戏。但是,学习越多编制技巧之后,就发现里面花样变化极多,要掌握一种复杂的编法就需要耗费很长时间,而且不小心割伤、刺破手都是常有的事。”回想起学艺的过程,陈文福记忆犹新。


    在那个“新三年、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的八十年代,竹编成了白叶人务农之外的新路子,农闲时连夜打席子、编竹篮,隔天一早带着新鲜出炉的产品再到集市上叫卖,都有不错的收入,尤其像陈文福父亲这样的竹编好手,因为花样多、质量好,往往能卖出更高的价格。


    然而,年岁渐长,学习竹编的同伴越来越少,陈文福成为了少数坚持下来的人,也成了白叶竹编技艺的第五代继承人。说起其他同伴半途而废的原因,陈文福将其归结为技术要求高、耗时长、利润低等原因。


    据了解,一件竹编工艺制品,包含构图、选材制作模型、选竹劈篾编织样品、上色上漆等一系列流程。单单竹编的竹篾处理就要占据很多的制作时间,要拿到可以编织的竹篾最少也要经过8道手工工艺。由于竹材相对于其他编织材料更具刚性,编织的局限性和技法的难度更大,而目前全村仅有陈文福和年事已高的父亲能完成所有程序。


    眼看着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外出打工,陈文福也动心过、纠结过,但是最后还是放不下这学了十几年的老手艺。自20岁开始,陈文福就接过父亲的衣钵,起早贪黑地上山砍竹子、劈藤条、编竹编、晒成品,日复一日地变幻着五指尖的艺术,只是执着地想把这流转了五代的温柔匠心继续传承下去。


“新”市场:

洋节里的白叶制造

   既然选择了坚守,便要风雨兼程。


    为了改变竹编市场日益萧条的窘境,陈文福开始寻求新的发展。在此之前,白叶村的竹编都是计件代工的方式接单,由于农户和企业之间隔着中间商,到手的利润往往很低,而且订单时有时无,无法实现长期、稳定的作业量。


    如何才能越过中间环节,实现利益最大化呢?


    带着这个念头,当时22岁的陈文福一个人骑上摩托车,从太平镇出发,沿着山路、国道一路向南,到了汕头澄海。


   在这个有玩具王国之称的城市里,企业林立,初来乍到的陈文福人生地不熟,只得挨家挨户地推销自己的竹编。


  “真的是万事开头难,那些企业都有自己固定的货源,怎么可能相信一个上门推销的外地人?”陈文福不厌其烦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处推介,遇到直接将他轰出门的企业主,还不忘留下样品和名片。


     开始的头两年,陈文福尽管吃尽了闭门羹,但还是每隔两天就往澄海跑,把最新潮、最精美的样品留下。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澄海当地最大的手工艺品公司被陈文福的韧劲打动,终于同意将一笔出口订单交给他做。


    面对来之不易的订单,陈文福来不及高兴又陷入窘境。原来,刚到手的这份订单需要加急上万个小竹篮,而且是货到付款,这意味着陈文福得先行预付材料费用以及人工成本。可眼前手头上没这么多钱啊?


    陈文福一咬牙,随即跟镇上的银行贷款1万元作为应急资金,而这回他的老父亲看不下去了。大半辈子都和竹编打交道的老陈觉得儿子太冒险了,在他看来,有订单就接、没订单就多干些农活,日子也能凑合。可要借钱接单不是本末倒置吗?


     父亲的担心无不道理,可在陈文福觉得,如果不冒险,就只能将老路子越走越窄了。于是,不顾家人的反对,陈文福召集了村里的竹编能手,依照订单要求,让自制的模型、样品人手一份,而且集中时间手把手教大家编制的手法和技巧。经过村里数十号人的努力,这笔订单保质保量地完成了,陈文福不仅得到了“第一桶金”,也开始了和这家澄海龙头企业近20年的合作。


   “企业方就是看中了我们白叶竹编的祖传手艺,尤其是这几年,欧美市场需求增加,这就对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,我们的优势也日益凸显。”陈文福说。


    如今的他早已摇身一变,成为诏安县鸿利工艺编织厂的总经理。他依然往返于广东和诏安之间,把在广东接收的订单分包给白叶村的散户后再统一收购成品,一部分供应国内市场,另一部分则专供出口,销往欧盟、美国、日本、加拿大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。现在尽管离万圣节、圣诞节等西方重要节日还有一段时间,但是竹木藤草制品已经迎来了出口的高峰。


    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,近年来,白叶村不断加强“白叶竹编、藤编”品牌宣传营销,积极发展果篮、竹篮、竹盒、茶酒杯等产品代替木制品、塑料制品、金属制品,实现用品的低碳化和生态化,打造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牌。


    “竹藤产业现在已经成为白叶村的支柱产业,村里的很多留守老人、妇女通过编织竹藤产品,每个月可增收近2000元,还是很可观的。”太平镇主要领导告诉笔者。


    目前,全村从事竹编、藤编制作销售的人超过四分之一,扣除外出务工人员,这已经占据了留乡人口的绝大部分,其中不乏一些年过七八旬的老人。


   在陈文福的鸿利工艺编织厂的带动下,白叶村又涌现了近十家竹编收购商,他们把村子里的竹编、藤编带到北京、上海、广东,甚至欧美市场,在把代代相传的独特手艺推向市场的同时,也正在把经济效益带回这个古朴的小山村。

这个人很懒,什么也没留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管理员

4

回帖

0

听众

0

收听

管理员

积分
340
猜你喜欢

   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诏安集合网 ( 闽ICP备11004286号 )

    GMT+8, 2024-5-14 23:41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    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    用微信扫一扫

    诏安集合网